|
一个看气质一个看传奇版本
陶子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白鹿原》进京演出,说不是“打擂”的,也免不了观众会不自觉地将这部戏与北京人艺的《白鹿原》做个比较。比较虽不可避免,但两个版本的《白鹿原》确实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线,不能简单说孰优孰劣。
北京人艺的《白鹿原》,导演林兆华的侧重点,显然并不是在小说《白鹿原》描写的那种极端历史过程中缠绕着的复杂人物关系,也不在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如何组织成波澜起伏的传奇,甚至也不在如何穿透这历史的传奇抵达人心内在的阴暗与光亮;它更看重的,似乎是《白鹿原》这个故事内在的气质。这气质,转化在舞台上,就是那延绵不断的黄土高坡的意象,就是那慷慨激昂的一曲老腔唱彻云霄……人物,故事,乃至历史,都是这黄土高坡上流动的剪影,唯有那黄土地与那苍凉的曲调,绵绵不绝。
而陕西人艺的《白鹿原》显然从那疏阔的时空转入到相对写实的安排中,而且,为了与这相对写实的舞台相呼应,整部演出都是用地道陕西话来完成的——可别小看这样的安排,演员身上的“舞台腔”自然就被打掉许多。这既保证了整场演出写实的基本格调,也让台词具有了一定的韵味与音乐感,听上去动听许多。可见,导演胡宗琪不仅确定了以写实作为舞台的基本安排,而且在舞台上以艺术的方式实现了写实的美感。因而,在这一版《白鹿原》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相对立体化的小说呈现。
《白鹿原》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当然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解读。不过,从体裁特点上来说,长篇小说擅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轴上,以一定历史过程中相对复杂的人物关系构造出复杂的情节,在传奇般的情节中既呈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也呈现人物的多种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陕西人艺的《白鹿原》确实以一段精彩的传奇展现出特定历史过程中的民族精神。
在舞台上,陕西人艺的《白鹿原》叙事线索比较清晰,而且,重点段落的叙述也非常饱满。正是这样清晰的叙事与饱满的段落,让我们在一点点的时间流淌中,看到小说中那些主要人物,从白、鹿两家的第一代白嘉轩、鹿子霖,到白、鹿两家第二代白孝文、鹿子鹏等等这些人物的人格呈现以及人物在岁月流淌中的变化。在白嘉轩、鹿子霖这一辈的交往中,虽然多少还有些脸谱化的倾向,但舞台整体上呈现出了这两个人在围绕土地、脸面的争斗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存——也正是这互相依存的善与恶的缠绕,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复杂面貌。而在下一代中,虽然故事中只有黑娃“脱胎换骨”,但在叙事线索中,我们还是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出第二代人在一个剧变时代如何完成各自的改变——一个大时代的力量在推着每个人做出不同的选择。
陕版《白鹿原》的舞台在灯光、舞美的修饰下清冷、压抑,与演出的气氛非常契合。应当说,这一版《白鹿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传奇剧。不过看到结尾,说实话,我竟有些期待像北京人艺版《白鹿原》那样,让那些唱老腔的大爷们拿着板凳、敲着碗登上这个台来,吼他一嗓子。因为,这块土地经历的太多,牺牲的也太多;不在这块土地上翻出今天的昂扬来,还真有点对不住这块土地承担过的苦难。
一休论坛点评:这样的,花了这么多心思的你敢用吗?反正我们要加油才可以。
|
|